「观点摘登」陶文昭:把握好“两个结合”的关系

nihao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两个结合”作为客观事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一直在起作用,不管人们在主观上是否认识到或认识得是否深刻。当然,过去对“第二个结合”意蕴的关注,总体看是从属于“第一个结合”的,既比较笼统也不够突出。现今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独立出来,由“一个结合”进展到“两个结合”,既是认识上的深化,更是实践上的提升,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的认识在深化。

「观点摘登」陶文昭:把握好“两个结合”的关系
(图侵删)

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第一个结合”的基础性地位。强调“第二个结合”,不能忽视“第一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提出得更早,更为基础。提出“第一个结合”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成功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第一个结合”指导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个结合”中的“中国具体实际”,也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割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新时代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第一个结合”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重要因子的突出和展开。没有“第一个结合”的成功实践,就没有“第二个结合”的深入探索。“第一个结合”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北京日报》

策划制作 韦一茜

编辑 王瑶 秦文竞

二审 张莹 杨春凌 王塬钧

三审 陈翔

铜仁德江最新人事

“引凤归巢”黑土地 “吉聚人才”自杭来

沈阳铁路公安全力保障旅客平安出行

逛雄安VLOG丨换个角色当一回“项目操盘手”

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

CBA常规赛:北京北汽胜青岛国信水产

史蒂文斯:很可能会保留最后一个大名单名额 保持阵容灵活性

银保监会谈瑞幸财务造假:性质恶劣,配合主管部门依法严厉惩处

提高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锦屏县“三项工程”推动城镇精致化管理取实效

白俄罗斯卫生部长:有兴趣在白实现中药本地化生产

抗议阿根廷政府不当言论 玻利维亚召见阿驻玻大使

「观点摘登」陶文昭:把握好“两个结合”的关系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荣耀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