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7

崭新的搬迁社区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房间,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社区内绿树成荫,花草繁盛,休闲广场上,老人悠闲地散步,孩子们欢快地嬉戏,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欢声笑语。
就业帮扶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中,蔬果飘香,一片丰收的景象。曾经只能靠天吃饭的群众,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城镇化集中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贵州省192万搬迁群众从大山中搬出。近年来,我省搬迁社区配套设施持续提档升级,宜业宜居、环境优美、治理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和搬迁社区变化日益明显。
如今,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安置点布局,成为群众搬出“稳稳的幸福”的坚实保障。
宜居宜业的“向往生活”
有一种幸福叫“在家门口上班”。眼下,家住凤冈县龙泉街道凤翔社区的李正会在享受这种“小确幸”。
5年前,李正会从永安镇崇新村搬到凤翔社区,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楼房,她也进入社区就业帮扶车间工作。“我2020年进入这个厂的,已经四年多了,在生产车间坎裤头,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对家里面的帮助挺大,可以接送小孩,照顾老人,这个厂对我们帮助挺大的。”李正会说。
厂房面积1500平方米的凤冈县雄韵内衣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凤翔社区。目前,长期稳定在工厂务工的脱贫户40余人。“我们厂所有产品都是出口,远销俄罗斯及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目前工厂70多名员工,每个月发放工资25万元左右,目前订单比较稳定,可以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凤冈县雄韵内衣厂负责人李波说。
凤翔社区不断完善易地搬迁群众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手工业产业,引进了凤冈县雄韵内衣厂、凤冈县永羚鞋业加工厂、贵州呈镒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既“喜搬”又“喜业”。
要实现搬迁人口融入新型城镇化,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是要让搬迁群众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今年以来,我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务工收入。主推劳务输出,采取多种方式,为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返乡和返岗提供服务,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主攻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在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拟于2025年全省支持16个就业培训基地,为提高搬迁群众就业技能创造条件。今年以来,全省累计培训搬迁群众1.74万人次,其中技能培训1.59万人次,创业培训0.15万人次。
截至目前,贵州省搬迁群众劳动力41.14万户100.29万人,已就业41.14户96.38万人,就业率96.1%。已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目标。
治理有效的“城镇融合”
走进龙里县冠山街道奋进社区,宽敞整齐的主街一尘不染,广场上乐曲悠扬婉转,人们舞姿翩翩,从容悠闲。社区秩序井然,居民热情有礼。
一早,50岁的社区水电工罗顺培接到13栋王大妈的电话,家里电路有些故障,他赶忙背上工具包前去查看。另一边,38岁的搬迁群众万惠在社区卫生室开了感冒药准备回家吃,医生叮嘱她气温骤降要注意保暖防寒。临近下午放学,社区初一学生王宋急忙收拾好书包往家赶,最近她迷上了天文学,今天她约了几个同学一起去社区图书馆看书。
作为龙里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奋进社区现有1129户4465人,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社区努力加快职能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小众服务为大众服务,聚焦全程服务,强化治理保障,以社区治理指数推动群众幸福指数,让社区充满活力,群众认同感、凝聚力、融入力大大增强。
统筹大型城镇安置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不仅解决“有没有”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服务的可及性。为此,我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建强安置地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高质量推进大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工作,推动实现人口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建设治理现代化安置社区。
培育新风的“底色幸福”
不同的社区,同样的幸福。十一月下旬,气温骤降。早晨7点半,黔西市锦绣街道锦绣社区搬迁群众罗守敏熟练地打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大门,调好空调打开电视机。不一会吃完早餐的老人们陆陆续续进屋,围坐在一起唠家常、下象棋、看电视,开始一天的娱乐休闲活动。
86岁的王汝昌老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剧《水浒传》,热乎的环境、和周围邻居讨论剧情,这个100多平米的日间照料中心成为社区老年人的幸福家园。
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锦绣社区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方位、多层次、优质便捷的服务,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倡导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时代新风尚。
临近中午,锦绣社区“积分超市”收营员张红梅逐渐忙碌,不少搬迁群众拿着社区“文明储蓄银行存折”前来兑换商品。“兑换比较多的是日用品,例如洗衣液、调料、抽纸等。”张红梅说道。另一边,积分超市负责人颜琼清点着货物,为年末的年货进场做好准备。
按照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要求,锦绣社区以支部领办合作社分成盈利资金为支撑,突出建设社区文明储蓄银行,通过“积分制”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引导和激励社区居民充分参与移风易俗活动,使用移风易俗积分来换取毛巾、牙刷、肥皂、花露水等生活用品,不断激发“移风易俗”活力,让移风易俗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目前,社区群众所积文明积分达20万分,兑换商品近7千人次。
贵州省持续做好易地搬迁社区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制订完善村规民约、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行积分制管理等措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倡导社区文明新风貌,营造移风易俗良好新风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杨小友
三审 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