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4

6月21日早上,记者来到贵州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门口右侧和左侧分别写着“观山水听民谣共享黔地多彩风情”“传文化承经典同心赓续中华文脉”,横批“一起加油”。
“安龙山蓝水蓝,布依族居民较多,结合布依族服饰,取名‘蓝布’,‘谣’则是指‘歌谣’。”公司总经理黎堂剑说。
位于安龙县春潭街道双龙小镇的贵州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3月,是一家综合性文旅产业公司,也是民进中央帮扶企业,主要从事民族文创产品设计制作、蜡染靛染体验生产、民族非遗技艺传承培训、农特产品包装开发设计销售等。
在黎堂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产品展销厅,入眼是一片蓝色,有少数民族的服饰、生肖玩偶、手提袋等,色彩上以蓝色加白色为主。据介绍,这些产品大多采用了本地织布,经过靛染和刺绣而成,在设计时融合了当地历史文化和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
绣有荷花的手提包。罗井珊 摄
“我们目前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以官方采购为主,每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玩偶、加油鸭及手提袋最受欢迎,其中玩偶年产1.5万个左右,每个价格在25元到36元左右。” 黎堂剑告诉记者。
近几年,公司通过为黔西南州学校、企事业单位、民间文艺团体提供演出服装、民族校服、旅游文创产品等设计制作,共销售产品30000余件,产值达380余万元。
今年,蓝布谣还受邀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技能大赛蜡染表演嘉宾,同年5月,公司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走进伦敦艺术周,所有产品一抢而空。
在谈及与其他类似企业,蓝布谣的竞争优势是什么的时候,黎堂剑道:“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创意,坚持原创、树立自己的品牌。”
据了解,公司目前每年能推出原创作品50件左右,同时还邀请了本土画家一起创作。另外,公司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学生在获得培训和制作体验的同时,会把完成的一件原创作品留给公司,这样我们就有源源不断的创意。” 黎堂剑说。
原创服饰。罗井珊 摄
产品加工车间,一位来自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的陈老师正在学做手工,“我之前一直没有做过,刚刚才学会怎么缝。”陈老师告诉记者,她是带学生过来研学的,而在旁边教授手艺的是71岁的韦屯芬奶奶,平时会来做些手工活。
韦屯芬正在车间做手工。罗井珊 摄
“街道附近居民空闲时也会来做些手工活。”春潭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杨慧告诉记者,这里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有1357户6675人,蓝布谣为那些会手工的居民提供了交流和增收的渠道。
截至目前,公司共帮助46名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进厂就业,另外采取计件方式,带动了155名新市民居家就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井珊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贵州法治报·消防周刊》|六盘水:实现火灾形势和队伍管理双稳定
新华全媒+丨坚守田野考古 发掘文化记忆——重庆女子考古队的故事
联合国:全球去年超8000名儿童被当做士兵使用,另有超2700名丧生
「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网络主播建一个“家”|“网红城市”榕江县网络直播业装上了“红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