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易元良,今年69岁了,老家在重庆市合川区。28岁那年,我嫁到了这个高山连绵、山顶耸入云端的三渡镇高峰村,嫁给了守着几亩贫瘠土地老实憨厚的丈夫,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本以为,这贫苦的日子会一直伴随我直到生命尽头,但在2015年冬天的一天,新区扶贫办的张少中来到了我家,因为他,我和老伴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那天中午,老伴去山上砍柴,我正在堂屋烤火,村支书王忠推门进来,领着一个面容清秀,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人,向我介绍:“以后,这位张少中同志就是你们家的挂帮干部了,有什么困难就给他讲。”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张少中,他坐下来和我聊了很长时间,了解我家的情况。他耐心地听着、记录着,临走时还将电话留给了我,告诉我有事就给他打电话。这么多年,我和老伴已经习惯了贫穷的日子,认为那些“有事找我”都是领导在“顺便说说”,便没当回事。后来,村里有人在讨论干部帮扶的事,我才想起张少中留给我的电话,我就尝试性地打电话给他,说我想养100只鸡,没想不到一个星期,他真的为我买来了50只仔鸡和两大袋鸡饲料,还说鸡大点好养活。半个月后,张少中又来我家,见我的鸡养得好,又为我买了60只,怕我没有钱买喂鸡的玉米,就放了800块钱在村里,让我需要的时候去拿。
第二年,我卖鸡得了5000多元,卖鸡蛋得了800多元。这是我人生60多年来,第一次挣这么多钱,一向舍不得花钱的我也对自己大方了一回,到镇上去为自己和老伴买了新棉衣。除了养鸡,在张少中的帮助下,我还养起了猪。去年,我把养的大肥猪卖了,加上老伴上山割漆和养鸡的收入,我们一年就挣了3万多元。今年,我又养了5头猪和80多只鸡,靠着养殖,钱包里的钱也逐渐多了起来,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张少中帮扶我家的5年多时间里,我真实地感受到,他是真心关心我们一家。2017年春季,有一天连续下了一夜的大雨。第二天天刚亮,张少中就打来电话,他焦急地问我们家里情况如何。没过几天,我家就来了几个提着包包、拿着相机的人,看完我家的房子后,其中有一个人说“要改”,又过了一段时间,村里和镇里的人跑来告诉我,让我收拾好家中的东西,说房子要拆,从他们口中,我才知道,张少中为我们申请了危房改造。
后来,施工队来建房了,就在开工那天,张少中和村里干部一起拉来了1000斤谷子,说是施工人员中午的伙食。期间,他每隔一两周都会来看看房子的建设情况,叮嘱施工队员用心施工。一个多月以后,我和老伴如愿地搬进了新房。他是一个体贴的人,以前因为穷,孩子也不在身边,我和老伴基本没过中秋节,而从2015年开始,张少中每年都会到家里来为我们过中秋节,有时候他上班忙,就请人为我们带来月饼。这两年,就给我们发红包,让我们去买好吃的。他是一个热心的人,每个月都会到家里看看我们,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问问我们的情况,告诉我们下雨路滑,不要赶集、不要上山,天冷要多穿衣服,想吃什么好吃的就买。他是一个耐心的人,以前的我性格比较孤僻,对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感到紧张和不信任,我没事就爱给他打电话,每一次他都耐心地接听,轻声细语地和我说话。在他一次次耐心开导和帮助下,现在我已经渐渐解开心结,愿意敞开心扉。他,是一个像我儿子一样的亲人……如今,我和老伴还住在高峰村,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我们过上了以往60多年想都没想到过的幸福生活,而这一切,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也离不开我们的帮扶干部张少中。通讯员 包福兰 整理
编辑 孟锦群
编审 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