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大力实施“资源换投资、市场换产业”行动,坚持公司化、实体化、市场化运行,采取“五个强化”工作举措,目前已成立14个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安置社区集体经济工作,促进搬迁群众增收。

强化党建引领。探索安置区党委(党工委)领办集体经济实体的工作机制,在乡镇(街道)层面成立贵州毕节恩泽梦圆商贸有限公司、七星关区长春堡昶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新区鑫群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实体化公司(合作社),在社区层面成立了柏杨林柏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红遍网篷篷饭餐饮有限公司、七星关区普宜镇新街社区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等11家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商业运营、劳务经济和物业管理,形成“党组织+平台公司+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实体构架,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实体化运营”的发展思路,带领搬迁群众抱团发展,助力群众增收。
强化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类经营,大力推进安置区产业发展。投资1.55亿元资金,建设柏杨林街道圆梦产业园、农贸市场、产业孵化示范街区项目和甘河街道产业配套设施项目以及千溪乡沙垮村安置点中药材产业提升等41个产业项目,分别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党组织领办的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同时利用安置区经营性资产开办惠民超市、家政服务、餐饮公司、文化振兴大舞台等18个服务产业,推动社区集体经济实体与有偿优质服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物业管理公司实体化试点,经营安置区及周边物业产业,助力集体经济发展,目前物业公司实现年收益738万元、解决辖区劳动力就业120余人,每月人均工资3000元。
强化资产盘活。大力实施“资源换投资、市场换产业”行动,多渠道整合资金,多领域盘活资源,通过招租、招商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换取社会投资,盘活资源资产,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目前已盘活农贸市场920平方米、圆梦产业园3.685万平方米、配套商铺5.6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库15.3万平方米、移动商铺131个,分别交由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实体运营,社区公司通过盘活资产实现年净收益1007万元,不断夯实壮大社区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
强化民主监督。健全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协商议事会议制度,激发群众参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共商公司发展规划、资产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等事宜。发挥社区民生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党员、入股群众的作用,强化民主监督。严格按照财经纪律和公司财务管理办法,落实党务、财务公开制度,实现对公司经营管理和资产收益分配的全程监督,维护社区集体和入股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集体资产能增值、群众利益有保障。
强化成果共享。建立社区经济实体化利益联结机制,年收益按1:2:7比例进行分配,10%作为社区公司管理人员报酬和奖励资金,20%用于公司滚动发展和公益事业,70%作为可分配收益。目前安置区公司实现年净收益1745万元,带动就业5200人,群众分红498万元,带动安置点搬迁群众户均年增收1.5万元,同步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群众增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杨小友
三审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