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在“贵州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生态水文水资源学术沙龙暨工作委员会会议”上说,目前,贵州要抓好“大数据”、“天眼”两张名片,做好“水”文章。
刘昌明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水资源学家,在水循环、水文试验、农业水文、森林水文、生态与环境水文、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等方面多有建树。他说,现在,大家一提到贵州,就会提起“大数据”和“天眼”,它们已经成为了贵州的科技名片。
刘昌明院士在会上发言
刘院士说,贵州等西南地带的“喀斯特”地貌,造成了水土不易保持,造成了石头多土地少的石漠化现象,这对农业发展就带来了不利影响。我们只有利用科学的方法,将泥土广泛地堆积成地,才能够为农业发展构筑好基础。贵州降水充沛,地形较高,温差不大,可以考虑建立填水田,将田设在一定的缓坡下,等积土填满再种作物,从而增加土地面积。贵州喀斯特洼地(天坑)众多,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建设天坑水库,增加喀斯特高原面上的水资源蓄集量,为乡村振兴作岀贡献。近年来,贵州成立了“贵州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要把工作站的工作做出贵州特色。因为这个工作是为人类服务的,大家要制定出好的方案,把贵州的“水”文章做好,这样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会上,贵州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副主任高成城作了2021年上半年的工作报告。上半年,贵州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继续深入研究天坑水库的建设模式和科技创新,努力在岩溶洼地成库机理的理论和勘察技术上寻求突破,为此北师大水科学技术学院与贵阳市水利设计院利用龙璇窝天坑水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全过程的深度研究和探索,并与邻近已建成蓄水的另一个天坑水库鹿角坝水库进行比较研究,目前该项目的前期勘察设计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贵州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还积极投入贵阳水资源配置项目(东风调水、汪家大井水源替换)、贯城河的综合改造项目、市政供水设计等,深入研究水利进城和城市水利的实施方式和路径。对乡村振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恢复的水文效应以及喀斯特生态屏障区水—钙关系监测评价、可持续流域管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昌敏
编辑 陈茜茜
编审 干江东 张传保
代表·委员·局长通道|练余天:用民生、生态、环卫三把钥匙开启城市新篇
一图速览|感染者出现哪些症状应及时就诊?这份就医小贴士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