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银光闪闪的银角,还是手工纺出的精致头帕,抑或是像弯月一样的奇特发饰,都是多彩贵州浓郁民族风情中的一抹亮色。

苗族头饰之六枝梭戛型
或美丽或奇特的发饰由何而来?
传说早在女娲时代,人们就会“束发插笄”,即将长发在头顶或脑后挽成一团,再用一根小棍儿穿插在发卷中固定,这个小棍儿就叫做“笄”,汉代以后称为“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作簪的材料,也由最初的竹、石、骨、玉,发展为金银簪、翡翠簪、玳瑁簪等。如今,在贵州的苗族、瑶族妇女的盘发中,依然可见这种发饰,且露在头发外面的笄首呈箭头状,仿若祖先在丛林中狩猎时的箭。
女子插笄,在古代,是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就如同男子举行冠礼一样。年满15岁的女子举行及笄礼之后,就到出嫁的年纪了。如今,贵州一些苗族支系的女性依然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梳挽不同的头饰,通过头饰色彩艳素、发髻大小、造型繁简传递出年龄、婚否等信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仅仅是插笄已不能满足爱美女性的需求,随之出现了簪、钗、步摇、凤冠等经典发饰。其中,自中唐时起,女性喜欢戴冠饰,发展至明清时,帝后的龙凤冠雍容华贵至极。
在贵州省博物馆内就珍藏着一顶距今400余年的金凤冠,纯金打造,遍镶宝石,精美绝伦。
贵州省博物馆珍藏的明代金凤冠
头饰不仅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还传递出这个民族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信息。
比如,有的发饰诉说一段历史——晴隆县中营苗族妇女状若喇叭的盘发,相传是为了纪念远古战争时,吹着喇叭奋勇战斗抵御外敌的先人。
有的发饰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三穗县寨头苗族姑娘戴的挑花头帕,一经一纬的纹样分别代表了山川河流、城市家园、禽兽鱼虫、花草树木……将浩渺天地浓缩之一帕,顶而戴之。
有的头饰蕴含着美好的期盼。生活在清水江畔的苗族群众,会在小银角上锻制螳螂纹样,在银簪上锻制老鼠造型,她们认为螳螂是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而鼠伴粮生,有仓廪足之意,锻制的纹样象征着五谷丰登。
头饰,是不同民族外部形象的显著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崇尚、个性特征、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外在集合。生动多彩的头饰,是热爱并善于观察的民族才能创造的,是我们看不够的。
策划 肖勇
文字 黄莎莎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