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地绿、水蓝、人增收

xiaofeng

来源:经济参考报

黄河源头:地绿、水蓝、人增收
(图侵删)

图集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玛多县,一座高3米的铜制牛头碑伫立在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的顶峰,碑身上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黄河源头”。这里是中国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源头。

玛多,藏语的意思就是“黄河源头”。上世纪80年代初,玛多县是全国的首富县。当时,这个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的纯牧业县,人均收入500多元,超出全国人均收入100多元。当时玛多县总人口不到9000人,牛羊等各类牲畜总数却达到了79万头,人均占有牲畜近90头。

然而,由于过量放牧,上世纪90年代,玛多县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场沙化,湖泊干枯。生态退化也让当地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变差:草原没有草,牲畜大量饿死;居民住在黄河源头,却要走20多公里去打水。昔日的“首富县”变成了“贫困县”。

2005年,国家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拉开帷幕。玛多县也从2003年开始实施大规模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工程,开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玛多县玛查理镇生态保护站干事朱彦武介绍,目前生态保护是各级政府的头号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以前保护区里有很多被啃的光秃秃的土地,野生动物很少见。现在保护区到处都是绿色,野驴、羚羊、老鹰、野鸭、大雁、狼等动物多了起来。”朱彦武说。

据了解,由于合作社集中养殖模式,众多牧民转换身份成为草原生态管护员,再加上每年国家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虽然牛羊养殖少了,牧民收入却有了明显的提高。牧民们成了推动生态保护最积极的主力军。

“现在如果遇到偷牧、偷猎等行为,牧民们都主动上前阻止,像保护自己的财产一样保护生态。”朱彦武表示,生态保护治理前后的差距,让牧民们认识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和益处,认识到生态环境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最重要的保障。

这只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与体制试点初期相比,水源涵养量平均提高6%以上,草地覆盖率提高11%以上,产草量提高30%以上。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黄河正在焕发出更加年轻的活力。

责任编辑: 索炜

请查收,这些社保福利已“到账”!

全县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暨基层财政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启动大会召开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征明显 钢铁业提质增效信心足

甘肃省敦煌市发布高温橙色预警_2

中国量子计算新突破 外媒赞这是重要里程碑!

石阡木偶戏:掌中讲述世间百态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携新卷整装发售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榕江县人民政府:搭建“村超”文体交流平台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美丽画卷

遵义供电局:电力护航助春耕 不误农时不负春

通讯: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为夯实两国友谊之桥贡献力量

海南儋州:玉蕊花开 如诗如画

江苏建湖:走进淮剧小镇 感受非遗魅力

黄河源头:地绿、水蓝、人增收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荣耀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