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深耕之后期待果实,带着期盼,带着美好。一眼望去,稻田像金色的海洋,农家小院瓜果遍地……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春天许下了心愿,只管努力奔跑,当季节的风带来凉爽与惬意时,终将收获属于自己的丰硕果实。在这个秋天,阳光穿过绿叶,在地上投下星星点点的影子,我们推出这组报道,讲述一个个平凡人收获的故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收获满满当当的希冀与世间所有美好。从轮椅上“站起来”“到今年秋天,贵州省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已免费培训了3期学员,帮助全省近百名脊髓损伤患者,走出阴影,重树立生活的信心。”近日,面对记者采访,贵州省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负责人、贵州省脊髓损伤委员会副主任杨明踌躇满志的表示,我省脊髓损伤患者有3.7万余名,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帮助更多脊髓损伤患者。同时,希望接受培训过的学员回去后,免费帮助其他没有培训过的患者。
杨明坐在轮椅上演唱
据介绍,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是全国脊髓伤者一个共同的家园。意外伤害是造成脊髓受伤的一重要因素,脊髓损伤后下肢一般没有知觉,不能行走,完全靠轮椅代步,而心灵的伤害,却很难愈合,伤者常常郁郁寡欢,处在悲伤情结中难以自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脊髓损伤人数已突破两百万,脊髓损伤后会导致患者肢体的瘫痪,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脊髓损伤病人受伤后,经过医院与自己的努力虽然可以保住了生命,但对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他们却始终无法达到一个人去完成很多简单的小事。就连吃喝拉撒都必须依托别人的帮助,是现如今社会上无法忽视的一个需要关爱和照顾的群体。贵州有3.7万余名脊髓损伤者,贵州省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是由省残疾人联合会、省肢协结合贵州省康复医院为脊髓损伤者打造的用来帮助伤者生理康复与和重树心理恢复的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战胜自己心理上的障碍,重树生活的信心,不与社会脱节。通过网恋收获爱情初次见到坐在轮椅上的杨明,精气神很足,虽人到中年,却显得意气风发。2004年那年,25岁的他在铝厂下班后,抽空去白云区一些歌舞厅做兼职。
对生活如此积极向上的他,却遭受了不测风云,一辆向他驶来的摩托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轮椅变成了与他形影不离的“伙伴”。脊髓损伤后,他变卖房子到全国各地到处治疗。
杨明与妻子
面对现实,杨明并没有自甘堕落,他喜欢唱歌,曾在1997年的贵阳市校园歌手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7年网络聊天室盛行时,在网上唱歌是他舒缓自己的最好方式,让他没想到的是,竟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
在聊天室中,一位在广州打工的四川女孩对杨明产生了好感,兴趣、爱好使他们越走越近。2007年,杨明在杭州最后一次治疗时,四川女孩决定从广州飞往杭州陪他治疗。见面后,四川女孩毅然决然选择了辞职陪伴他左右。2009年,他们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帮助更多患者重树信心2018年,在被选中去北京参加全国残联系统专业康复人实名培训项目“希望之家伤友生活重建带头人培训班”前,杨明与妻子在贵阳白云区租了个门面做服装生意。生活渐渐得到改善后,杨明一心想帮助更多脊髓损伤患者,重树生活的信心。
从北京培训回贵阳后,他在妻子的帮助下开始筹划成立全省第一家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其实很不容易,成立这样的公益机构需要省残联、市残联的大力支持,我跑了好多地方,克服许多困难,才完成了自己的愿望。虽然付出许多,但细想下来,真是‘春的希望,秋的收获’,很有成就感。这样专项专业的机构,除北京外,我们贵州是全国第二家。”杨明表示,愿意为那些对生活还抱有希望的脊髓损伤患者,搭建一座座的桥梁。
杨明坦言,没有妻子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也不可能有自己的今天,更不可能有什么希望之家。“对妻子,我除了报以诚挚的感谢之外,还是感谢。她更像桥墩,悄无声息的支持与付出。”
现在,贵州省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生活重建已经走上了正规,在黔南、安顺都举行过免费的公益培训,培训的学员近百名,学员们将努力回到各州市发展“希望之家”,为免费培训更多的脊髓损伤者而努力。“在做好生活重建的同时,努力把职业重做起来,努力解决脊髓损伤者的就业问题。”杨明这样告诉记者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脊髓损伤者,时刻离不了轮椅,行动极其不便,但他们渴望参与社会,融入其中。贵州省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生活重建,还时不时组织轮椅舞蹈团、轮椅赛跑团等参与演出、参与竞赛,让患者们走出自卑、重树信心,在轮椅上“站起来”,不与社会脱节。策划 刘丹 王奇 钟俊怡 田儒森
海报设计 姚培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东实习生 赵雯昕
编辑 陈茜茜
编审 干江东 张传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