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非遗“手艺人”眼中的“中国龙”

❤

原标题:黄河口非遗“手艺人”眼中的“中国龙”

火红的灯笼挂起来,悠扬的吕剧唱起来,喜庆的秧歌扭起来……春节期间,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的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年味十足,沿街布设的21家特色非遗店铺、90余个流动摊位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招徕游客。

在黄河澄泥印店铺内,非遗传承人张金霞正指导小学员们制作澄泥摆件“鱼化龙”。张金霞介绍,黄河岸边的红泥经过揉制、压坯、雕刻、抛光以及烧制等20余道工序,变得质地坚硬、光泽圆润,易于雕刻,成为传统艺术的载体。

“鱼化龙是民间传统寓意纹样。传言黄河鲤鱼长着金黄色的鳞片,每年春季会逆流而上,跳过水流湍急的龙门后就会化龙升天、腾云驾雾而去。”张金霞说,“鱼化龙”作品刻画了黄河鲤鱼纵身跃过龙门的一瞬间,其头部已经幻化成龙,鱼尾则仍在发力向上。

东营位于黄河入海口,历经千年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文化。在东营,有近400名像张金霞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新年伊始,他们用巧手妙思展现他们心中的“中国龙”形象,传递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并爱上非遗文化。

在垦利街道邵家村,草编车间已经开工。草编匠人张奎善通过火燠技艺创作的“九曲安澜黄河龙”草编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龙鳞有7000多片,由高粱秆做成,还有高粱苗做龙鳍、玉米皮做龙爪、赭石做龙眼、柳条模拟底下的黄河水……农村常见的材料在张奎善的手中焕发了新生机。

张奎善介绍,2021年以来,村里建设新厂房、购买成套设备、整修实践基地,现在有来自周围10余个村的70多名妇女在车间工作,草编产业逐渐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让乡亲们在农闲时间有了增收新选择。

而在广饶县李鹊镇,麦秸画第五代传承人蒋庆明用小刀在麦秸片上勾画完最后一笔,完成了新年第一幅作品。画面上,一条健壮的中国龙昂首向高空腾去,龙鳞在春日的阳光下泛着麦秸特有的金光,格外神气。

蒋庆明的工作室不大,里面挂满了麦秸画成品,各种各样的福字、喜鹊、中国龙等作品洋溢着喜庆的年味。“中国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主题。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象征着世世代代的精神传承。今年让我特别高兴的是,好多年轻人到我这里订购麦秸画,还有小学邀请我去讲课。”他说,今年将尝试开设麦秸画体验课,让更多年轻人感受这门艺术的美好,让传统非遗代代相传。

(记者袁敏)

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黔南职院斩获二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区发布大雾橙色预警

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中共贵州省委举行新闻发布会

双边合作机遇叠加 中巴农产品进出口活跃

入冬最强雨雪天气袭吉林 陆空交通受阻

「我的扶贫故事」“厚脸皮”跑出真感情丨镇远县羊场镇半屯村帮扶干部胡琴

对中国这一领域加征税,美国推迟两周,涉180亿美元

我国重要能源大通道全线完工 其中世界之最有多少?一起来看

「我的扶贫故事」群众的赞扬,是对我扶贫工作的认可丨剑河县久仰镇久仰社区脱贫攻坚队队长杨通跃

专访彭于晏:这一次的警察有所不同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刘世仲、蔡光辉职务调整的通知

相约凉都 欢乐避暑丨贵州文旅推荐官小凉妹:我的家乡六盘水,等你来!

黄河口非遗“手艺人”眼中的“中国龙”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荣耀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