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依提老弟去喀什卖香梨去了,我看大门口的围墙快倒了,趁开春这几天重新修一下。”3月27日,包明山在电话里笑着说,刚吃饱饭,一会还要继续干活。

艾依提、热阿依古丽及他们的小儿子与包明山(右二)合影。通讯员王伟伟摄
只身闯梨城与艾老弟结缘
67岁的包明山祖籍甘肃武威,9岁那年跟随大哥来到新疆。1989年,大哥娶妻生子,包明山便独自一人来到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
他凭着打火墙、盖房子的手艺在各个村里打零工,认识了下阔什巴格村村民艾依提·萨吾提。在艾依提家帮忙干了几天活,包明山跟他们一家成了熟人。
2012年,包明山在兵团第二师原28团帮一户人家看管梨园。因梨园离自家不远,艾依提就邀请包明山搬到他家去住。
“感觉他人挺好的,搬到家里来,住得舒服些。”54岁的艾依提说,这事他和妻子热阿依古丽·买买提商量过,妻子没异议。
尽管这在艾依提看来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对包明山而言却是温暖至极。“以前都是一个人生活,现在就像有了家人,心里特别温暖。”包明山说,自那以后,他就在心里把艾依提一家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白天包明山出去干零活,晚上回来进门就能吃上弟妹热阿依古丽准备的热乎饭菜,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天,好不热闹。
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包明山提议想要盖两间房子,自己单独出去住。包明山说,他真的很喜欢和他们住在一起,但“和你们住在一起,太打扰你们的生活了”。
艾依提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将自家院子里的6棵大树砍掉,指着空地说:“哥哥,我们就在这里给你盖房子吧。”
包大哥是他们全家的“宝宝”
虽然是分开住了,艾依提还是经常叫包明山一起去吃饭。
“‘宝宝’,快来吃饭啦。”看到艾依提3岁的小儿子边喊着边跑了进来,包明山一把抱起他,向饭菜飘香的房间走去。
说起被叫“宝宝”,包明山笑着解释说,因为他姓包,刚开始村里人都叫他“老包”、“包包”,后来干脆大家都叫他“宝宝”。对于这个昵称,包明山说:“我很喜欢,感觉大家就像一家人。”
艾依提的大儿子努尔艾力·艾依提今年15岁,正在上初三的他在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的语文成绩有很大提高多亏了‘宝宝’。一般遇到不懂的,我都会去向‘宝宝’请教。”努尔艾力说,包明山就像他的亲伯伯一样,对他和弟弟都特别好。
在与艾依提一家共同生活的近6年间,包明山感受到了来自家人般的关心和照顾。“去年8月,我因为哮喘起不了床。当时正是农忙季节,艾依提知道后,放下手中的活就骑着摩托车送我去市区里看病。”包明山说,这件事让他备受感动。
“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包大哥也经常帮助我们。”艾依提说,从包大哥住进家里的那天起,自己就没把他当外人。
去年7月,正在忙着收购香梨的艾依提在经济上遇到了难题,包明山看到他一脸愁容就上前询问。得知原因后,他转身回到房间,从被子底下拿出了积攒了大半年的10000元钱放到了艾依提的手里:“艾老弟,你先拿去用,不够的话,我再想办法。”艾依提当时就红了眼眶。
“以后就由我们一家为他养老送终”
虽然民族不同、习俗不同,但这个大家庭却很和睦。不管是春节、中秋节还是肉孜节、古尔邦节,包明山都和艾依提一家一起过。春节包饺子,中秋节吃月饼,肉孜节、古尔邦节吃手抓肉、抓饭,其乐融融。
热阿依古丽喜欢包苜蓿饺子,得知包大哥喜欢吃白菜馅饺子后,她会特意准备白菜肉和苜蓿肉两种馅的饺子。
因为各种原因,包明山一直没有结婚,其间因丢过手机换过号码,和哥哥断了联系,“这十多年我也没回去过,说实话有时候也会想家,但因为有艾依提一家人在身边,才不会感觉那么孤单。”包明山说。
“‘宝宝’的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他没有子女也没有妻子,我和他是多年的好朋友,以后就由我们一家为他养老送终。”艾依提说,虽然自家也不富裕,但只要有他吃的,就一定有“宝宝”的。“‘宝宝’就是我的亲哥哥,我一定会照顾好他。”
在这个家里,包明山生活得踏实而满足。“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我很幸福。”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